2025年 07期
青年化视角下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路径
彭小玲;彭楚风;周艺;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因而,向青年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持续性工作。文章从青年化视角,剖析了当前在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存在的阐述语言较高深、传播方式欠新颖、阐释主体较单一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构建青年化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丰富阐释主体等措施,以优化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化阐释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研究与质效评估
张海成;李涵;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和新要求,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活教材”,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教学实效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和路径,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用思政课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思政课教学中开掘党的二十大精神育人资源的理路
焦连志;吕莹;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是教育领域落实国家事权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表达。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开掘党的二十大精神育人资源是讲好道理、回答时代之问的需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提升理论宣讲实效、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要重点学立场、学观点和学方法,要做好教研结合工作,要做好课程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下载次数: 9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语料库平台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的运用
喻旭东;蔡佳立;在建构主义教学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共同影响下,语料库翻译教学日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现有研究对语料库如何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关注不够。借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平台,本研究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4I”翻译教学模式,即知识介绍(Introduction)、语料呈现(Illustration)、互动讨论(Interaction)和能力内化(Internalization),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课程育人提供借鉴和启示。
CAPS理论视角下的学生深度学习研究——基于L大学的数据分析
赵景娴;刘恩允;近年来,深度学习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对深度学习中情感体验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8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CAPS),用SPSS 23.0和AMOS20.0工具对学生深度学习进行验证,将情感体验分为自我认知情感和感知认知情感2类并分析其影响。研究发现:因子模型成立;自我认知情感影响主动学习水平、认知反思水平和深度思考水平;感知认知情感可调节自我认知情感对深度思考水平的影响;自我认知情感和感知认知情感在主动学习水平、认知反思水平与深度思考水平方面均具有中介效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张玲;张伟;毕力格;目前,“思政课获得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已成为重要研究议题。相关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长,目前研究方法偏重于理论探讨,研究主题集中于路径提升。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把握内涵和结构的基础理论、提升获得感的方法路径及学科交叉视域等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相关研究应当向基础理论的细化、研究方法的丰富、学科交叉视角的拓展方向进一步推进。
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特征及引导路径研究
张蓉;刘毅;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要包括学习型、社交型、休闲型及参与型4种,且在数字环境下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如以学习和社交为主要内容、“指尖决策”较为随意、人际圈层外扩中的“弱交往”及多元价值中的理性选择等。因此,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应着重从数据信息采集、话语体系更新、数字媒介运用及数字环境营造等方面入手,以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实现育人功效。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导师制的教育探索
陈铎;鲍旭炜;滕乐生;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吉林大学以涵盖9个学科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唐敖庆试验班/匡亚明试验班)为依托,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导师制育人机制。文章在明确导师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导师制的教育协作体系和协作平台,使思政导师、学术导师、朋辈导学和班主任科学配置、有序联动,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并形成育人合力,实现了对拔尖学生价值观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的齐头并进,同时,依据优势互补的共同成长原则,提升育人效能,完成导师之间的协同育人。
“学—训—评”一体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于鸿丽;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实践环节,提高师德修养和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是当前师范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梳理了当前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创新性构建了“学—训—评”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以“结构优化,理实结合”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以“技术赋能,层层递进”搭建实训体系、以“精细评价,持续改进”实现“学—训—评”有机融合,以期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卡脖子”背景下高校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
邱国斌;新时代,“卡脖子”难题对高校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针对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与实践知识较为传统、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不足、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智能制造+IE”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举措包括:人才培养方向侧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字技术领域知识,以及新兴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注重素质、五维八能”;人才培养计划主要从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知识学习2个方面深化教学改革。这些举措为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工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方案。